军同小说《炮兵连的小兵与爷们》 - 第2页

耿力不发牢骚的原因是他很满足现在的生活。耿力来自河南一个山区,家中兄弟多,经济条件不好,父母及哥哥们费了很大的劲才让他读到高中,本以为他能考上大学,能光宗耀祖的,结果以几分之差而没能录取大学。其实,要交上几千块钱,耿力也能上个委培大专之类的。九十年代初期,几千块钱对于河南山区的农民来说,也不是个小数目。再说,耿力也不想让家中再为自己承受那么多负担。于是,耿力选择了军营。

其实,从家庭及关系来说,耿力想进军营也是很不容易的。那时,外出打工的还少,农村的孩子想走出去只有两条路,——考大学或者当兵。每个家庭,都用尽了最大的努力,找关系、花钱,想把孩子送到部队吃皇粮。

耿力之所以能到部队,关键还是连队现任指导员。那时,指导员是接兵干部,负责耿力所在村的那一片兵员。由于关系户多,真正的高中毕业生是很少的。有的还是小学毕业,或者初中就混了几天,找关系,弄个毕业证就行了。耿力可是实实在在的高中生,又写一手好字。当指导员让报名参军的小伙子写一份简单的自我介绍时,其他人在那儿憋了很久交上来的仍是涂涂抹抹的,而且字迹如毛毛虫般。唯有耿力的被指导员看中了。指导员是高中考入军校的本科生,那时在部队算是高学历,又是满身书生处气的,不想收点钱带几个关系兵,只想挑几个实实在在的好兵到部队。耿力又是朴实害羞的,指导员又问了几个个问题,都回答的干脆而诚实。不像其他的兵,总是说些父母或教师交待好的大道理。比如,指导员问为什么想到部队时,其他兵会说到部队是为国家作贡献,是光荣的。而耿力只是说家里穷,想到部队考军校,离开农村的生活。指导员当时就决定要这个兵了。

当耿力的父母得知耿力能到部队时,真是喜极而泣。耿力的母亲炸了一篮子麻花,又给耿力一百块钱,让他送给指导员。当耿力扭扭捏捏把钱和麻花递给指导员时,指导员笑了,把钱塞进耿力的口袋,说:“麻花收下了,回去适当锻炼一**体,防止到部队跟不上。”事后,一位同事还笑着对指导员说:“这么坚决要这个兵,是不是收了不少?”指导员指着麻花对同事说:“是收了不少,你看这东西,又粗又硬,吃了两根,嘴都扎破了,还上火。”

新兵中队结束后,指导员把耿力要到了自己连队。

部队的伙食比起河南山区农村来说,实在是好多了,吃穿不用愁,每月还发三十块钱津贴费。耿力太满足这种生活了。虽然训练累一点、苦一点,班长管得严一点,活干得多一点,早晨起早点,可耿力没有怨言,过得充实快乐。每天清晨没吹起床号时,早早地偷摸着下床,拿着扫把去扫卫生区了。出操回来,迅速把自己内务整理好了,又抢着把老兵、班长的衣服拿去洗了。哨声一响,又欢快地跑去打饭了。每天都过很充实,在部队伙食和训练的调节下,人比在家壮实了,身高也高了点,红色的脸上泛着油光。每天乐呵呵的,班长老兵都很喜欢。有的老兵会故意逗耿力大笑,只到他觉得自己黄锈斑斑的牙齿完全暴露无遗了,才慌忙捂着嘴跑开。老兵们会笑着说:“这吊兵,怪可爱的。”

新兵生活不久,耿力就被调到连队当文书了。文书就是半个连长、指导员呢,多少比其他兵有点优越条件,就是班排里的班长,对文书都是客客气气的。耿力做文书,那是众望所归,不是指导员点名指定,就是放在全连公开投票选举,也非耿力莫属。

上一页 下一页

THE END
点赞1
说说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